Search

擴展醫療診察範疇 輔以現代醫療科技 維護病人就醫權益

-衛福部預定七月將預告修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擴展醫療診察範疇 輔以現代醫療科技 維護病人就醫權益

-衛福部預定七月將預告修訂放寬「遠距醫療」規定,引起社會關注。邱泰源委員理事長今日(2017/06/20)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,對於國家因應醫療科技進步以及民眾就醫權的考量,適當調整醫療法令和規範,醫師公會表示非常肯定,但是任何法令規範的改變都要周全考慮其利弊得失,最重要的是“正本清源”─我們的目標是什麼?
-「目標是在民眾得到更有效率及更有品質的健康醫療照護」邱委員說道「同時輔之以現在進步迅速的醫療科技,讓民眾享用到科技的進步。」
-因此,醫療專業團隊之診療範疇需要更多元化,過去對於「親自診察」定義過度嚴謹而造成不必要的醫病衝突,未來應該要適度依民眾需求放寬來解決。有關「親自診察」,醫師公會建議,醫師法第11條「醫師非親自診察,不得施行治療、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。但於山地、離島、偏僻地區或有特殊、急迫情形,為應醫療需要…等」規定,應改為「實質有意義的診察」,而不再只是拘謹於「面對面」,讓醫師可透過照護者以及各種科技方式幫助來掌握病人狀況,讓病人得到有效率和更好的照護。其實在日本,也都是透過這個理念發展各種醫療診療方式,邱委員肯定台灣也能朝這個方向發展。
接著記者提問:這樣能否減輕大醫院門診病人量的壓力?
-邱委員則認為這個說法較不適切,邱委員說:大醫院的高門診量其實是不正常現象,醫療體系應該回歸到WHO所提的「全民均健」理念,無論在哪個地區都要有相當質量的醫療水準。而政府如何突破這個困境?邱委員建議要有體系的觀念,從基層醫療(包括社區醫療和長照資源等)到社區、區域型醫院,及醫學中心,做好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,整合成良好完善的醫療照顧體系。偏遠地區醫療人力不足的困境,政府應建立充分的獎勵措施,讓偏遠地區的基層醫療人力得到穩定,即可解決當地百分之八十的醫療健康問題,不足的部分(如急重症)再由體系內的的各級醫院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援。此時如果再配合良好的科技資源,一定有助讓台灣醫療普及性可到另一個境界。
相關新聞:https://goo.gl/hKQYWh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現任第十屆立法委員; 第九屆立法委員;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;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; 臺大醫院門診部 主任; 台灣家庭醫學會榮譽理事長。
View all posts